运营商 编辑 1969年8月,北京地铁领导小组会议决定临时运营由地铁工程局负责,9月,北京铁路局地下铁道运营处(北京市地铁总公司的前身)

运营商

编辑

1969年8月,北京地铁领导小组会议决定临时运营由地铁工程局负责,9月,北京铁路局地下铁道运营处(北京市地铁总公司的前身)正式成立,但并未实际接管运营,运营仍由地铁工程局管理。在1969年11月地铁一期工程试运营阶段引发大火之后,铁道兵12师接管了北京地铁,并在1970年4月15日成立了铁道兵北京地下铁道运营管理处[參⁠ 93]。1976年2月6日,运营处正式划归北京市交通局,从此结束军方管理,3月31日,北京市地下铁道运营管理处经批准建立,隶属于北京市交通局;同年5月22日更名为“北京市地下铁道管理处”。1981年,北京市取消了公共交通局并成立了北京市公交总公司,4月20日,北京市在地铁运营处的基础上成立了北京市地下铁道公司,归北京市公交总公司领导[參⁠ 264]。1984年5月10日,地铁公司从北京市公交总公司中划分出来,改为市属局级公司,由市政管理委员会领导[參⁠ 266]。2001年,北京市地下铁道总公司实施集团改制,组建“北京市地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及“北京地铁建设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地铁运营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政府作为北京地铁集团的出资者,以原地铁总公司及下属企业的国有资产作为出资。集团承担北京市地铁建设的投融资任务。集团投资设立地铁建设公司和地铁运营公司。2年后的2003年,北京市对北京地铁集团再次进行改制。这次改制实行了投资、建设、运营“三分开”体制,原地铁集团更名为“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简称京投公司),而原地铁建设公司更名为“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简称建管公司),原地铁运营公司更名为“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简称运营公司)。(在改制后初期,建管公司和运营公司不是投资公司(即京投)的子公司而是北京市国资委直属企业,但后来,运营公司于2011年重新划回至京投集团管辖,建管公司于2020年并入京投集团。)。2003年下半年,北京地铁运营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为市国资委出资设立的国有独资公司[參⁠ 267]。2004年11月2日,京投公司正式将北京地铁1、2号线的运营资产委托给地铁公司运营、管理[參⁠ 265]。2009年6月15日,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一、二、三、四分公司成立,四个分公司分管不同线路[參⁠ 268]。

2009年9月28日通车的地铁4号线引入了北京首家公私合营的地铁运营商——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參⁠ 12],为港铁与京投集团的合资企业。2017年5月31日,北京京城地铁有限公司(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与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的合资企业)正式收购机场线经营收益权,为期30年,成为机场线的运营商;2018年7月,机场线开通十周年时,京城地铁正式接替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四分公司,接管机场线运营。而在2017年12月30日开通的燕房线和西郊线则分别引入了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前者为京投公司全资子公司)和北京公交有轨电车有限公司,至此,北京地铁共有5家运营商参与地铁的运营。

各运营商分管线路如下所示:

运营公司

负责运营

负责运营(未来发展)

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參⁠ 16]

运营一分公司

█ 5号线、 █ 6号线、 █ 7号线、 █ 亦庄线

█ 28号线

运营二分公司

█ 1号线、 █ 9号线、 █ 11号线、 █ 八通线、 █ 房山线、 █ S1线

运营三分公司

█ 2号线、 █ 8号线、 █ 10号线、 █ 13号线

运营四分公司

█ 3号线、 █ 12号线、 █ 15号线、 █ 昌平线

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參⁠ 17]

█ 4号线、 █ 14号线、 █ 16号线[註⁠ 6]、 █ 17号线[註⁠ 7]、 █ 大兴线

█ 城市副中心M101线[參⁠ 269]

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 19号线、 █ 燕房线、 █ 大兴机场线

暂无

北京公交有轨电车有限公司

█ 西郊线、 █ 亦庄T1线

暂无

北京京城地铁有限公司

█ 首都机场线

暂无

北京京冀軌道交通平谷線投資有限責任公司

暂无

█ 平谷线

广播

编辑

北京地铁各条运营线路均采用普通话和英语作为播报乘客信息提示的语言。但由于运营商及历史时期不同,各条线路采用的广播格式及播音员也各不相同。

在1984年以前,北京地铁各线路主要通过人工对讲的形式广播。

1984年至2008年,各条运营线路的广播录音常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或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播音员参与录制,除播报前方到站外,还会播报首末车时间等信息。由于北京地铁早期曾由北京铁路局管理,各条线路的广播格式也因此与北京铁路局担当的旅客列车较为相似,播报前方到站所用的广播词包括“列车前方到站是XXX站 ”“列车运行前方是XX站”等,一直沿用至2020年底才逐渐分批次替换。

2008年8月,为迎接北京奥运,北京地铁运营公司将当时通车的所有线路(首都机场线除外)的车内播音全部重新录制,以黄华担任普通话播音的播音员[參⁠ 270],英语播音则由一佚名外籍人士录制。但站厅、站台等区域的广播提示并未同步重新录制,部分广播录音还存在仅有普通话语音的情况。

2009年9月通车运营的4号线引入了京港地铁作为运营商,作为港铁控股公司,4号线采用了与港铁相同的播音员王欣(普通话)[參⁠ 271]和陈茹茵(英语)[參⁠ 272]。京港地铁公司在制作广播录音时,决定在港铁采用的播报格式上针对北京的实际情况做出部分修改,删去了港铁关门时“请勿靠近车门”的语音提示,并在到站开门时由港铁的“叮咚”提示音变为播报中英双语站名。此后通车投入运营的大兴线、14号线、16号线、17号线也使用了与4号线相同的播音员及播音格式。

2010年12月末,房山线、昌平线、15号线及亦庄线通车,并由北京地铁运营公司负责运营,但这四条线路并未继续沿用黄华提供的播音录音。随后由于既有线路添加换乘、运营区段延长等原因,已投入运营的线路亦陆续采用其他播音提供商提供的语音录音,而黄华和一名外籍人士于2008年录音的报站最终于2019年底因八通线东延而在北京地铁停用。至2019年,北京地铁运营公司已将广播录音的录制工作外包给数家播音提供商,如如深圳九洲、广东百灵鸟等。其中,深圳九洲亦是北京公交有轨电车有限公司采用的播音提供商,并应用在西郊线和亦庄T1线两条有轨电车线路上。

2017年末通车运营的燕房线引入了北京轨道运营作为运营商。燕房线采用的播音员为“金老师”[參⁠ 273],播音格式则几乎完全沿用了京港地铁采用的播音格式及语法,仅在列车即将到达车站前添加了预到站广播(即将到达:XXX),并在播放每一条语音之前添加了提示音。随后2019年9月通车的大兴机场线也采用了与燕房线相同的播报格式,但英语播音的播音员更换为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主持人钟秋。而2021年底通车的19号线采用的中英双语播音均由钟秋录制,播报格式则在原有格式的基础上参照北京地铁运营公司新版播音录音的格式,对部分词句做出调整。

2019年,北京地铁运营一分公司开始在其管理的6号线试行缩减播音词长度的车内广播,以解决乘客反映的播音冗长、宣教用语较多的问题。但调整后的播音仅为原录音的剪辑,用语格式依然繁琐。同时,英语部分广播站名为中文部分剪辑拼接而成,从而导致部分拥有专有英语站名的车站广播不正确。而从2019年年底起,部分线路更换的播音录音还使用了节奏过慢并且缺乏感情的声线。

2020年7月,北京地铁运营公司在其官方微信订阅号上刊载投票,希望征求乘客关于车厢广播语音的意见建议。黄华录制的普通话播音以及钟秋的英语播音获得乘客高票支持。2020年12月31日,随着房山线北延段的通车试运营,重新录制的播音录音在房山线、9号线、6号线车厢上试采用。新版播音录音仅保留了礼让座位的宣教用语,将播报前方到站的用语由“列车运行前方是XXX站”变更为“下一站:XXX”(3号线和12号线的广播为“下一站是:XXX站”),以及将“XXX站到了”变更为“列车即将到达XXX站”(5号线除外)[參⁠ 274]。在不断调整和优化播报格式后,2021年11月27日,随着15号线的播音录音灌装工作完成,北京地铁运营公司负责运营的15条线路全部采用了新版播音录音。截至2021年12月底,多数线路完成站台及站厅等区域的播音录音灌制,所有线路的列车完成内部的广播系统灌制工作。此外,由于5号线列车的车载广播系统与车门联动,无法实现减速报站,故5号线目前采用的到站广播格式与其他线路有所区别。与此同时,北京地铁运营公司还一并规范了各条线路站厅、站台等区域的语音广播,并将所有普通话语句添加了英语翻译。

票价

编辑

单程车票

编辑

1971年1月15日,随着北京地铁一期工程投入试运营,北京地铁正式由参观券制度变更为售票制,票价为0.1元,售出后当日一次有效。

1987年至2007年,北京使用换乘车票制度:

1987年12月19日,随着北京地铁环线(即今2号线)建成通车,北京地铁正式实行换乘车票制度。单独乘坐一线或环线时,单程票价0.2元,换乘则为0.3元。

1991年1月1日起,北京地铁一线及环线改为通票,两线间换乘不再二次付费,票价则提高至0.5元。

1996年1月1日,票价提高至2元。

1999年12月10日,票价提高至3元。

2003年12月27日八通线开通运营之后,1号线、2号线作为市中心线路,维持票价为3元的通票;13号线及八通线的票价则分别定为3元及2元。同时,各站开始售卖13号线及八通线换乘车票,其中13号线换乘车票售价5元,可乘坐1号线、2号线、13号线,并在1号线/2号线与13号线之间换乘一次;八通线换乘车票售价4元,可乘坐1号线、2号线、八通线,并在1号线/2号线与八通线之间换乘一次。

2007年10月7日,5号线开通起,北京地铁开始实施单一票制2元/人次,无时限、路程、换乘次数等限制,可以随意换乘除机场线外的任何线路[參⁠ 275]。此外,北京地铁并无针对老年人或学生的优惠或免票政策。2元通票在2007年施行时即是中国最低的地铁票价[參⁠ 276]。低廉的票价引来了大量的客流,导致地铁异常拥挤,同时财政补贴压力很大,2012年北京市财政为轨道交通支出的补贴达到36.9亿元[參⁠ 277]。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 北京市财政局关于调整本市公共交通价格的通知

2014年12月28日起,由于财政补贴和地铁客流压力等原因[參⁠ 278],北京地铁开始采用按里程计价的票制。起步价为3元,可乘坐6公里;6公里至12公里(含)4元;12公里至22公里(含)5元;22公里至32公里(含)6元;32公里以上部分,每增加1元可乘坐20公里。同时,通勤乘客予以优惠:使用公交卡、乘车二维码乘坐轨道交通,每自然月内每个账户支出累计满100元以后的乘次,价格给予8折优惠;满150元以后的乘次,价格给予5折优惠;支出累计达到400元以后的乘次,不再享受打折优惠[參⁠ 279]。根据调价前客流统计,调价并实施优惠后的平均票价为4.3元[參⁠ 280]。

票价表(单程票)

使用公交卡、乘车二维码优惠票价

票价(人民币,下同)

乘车距离(公里)

每月消费金额(优惠前)

每月消费金额(优惠后)

¥3

0-6

¥50

¥50

¥4

6-12

¥100

¥100

¥5

12-22

¥150

¥140

¥6

22-32

¥200

¥165

¥7

32-52

¥300

¥215

¥8

52-72

¥400

¥265

¥9

72-92

¥500

¥365

¥10

92-112

¥600

¥465

按照现时的路网两点间最长距离103公里(燕山至俸伯)测算,北京地铁全线路网的最高票价为10元,调价后的票价与上海基本持平,低于广州、深圳。[參⁠ 281]

西郊线[參⁠ 282]、亦庄T1线票价最低3元,全程票价4元,不与其他线路联合计费。[參⁠ 283]首都机场线执行单一票价25元,且它的单程车票与其他线路互不通用,换乘其他线路需要另行购买车票[參⁠ 284]。大兴机场线也采用单独的计价方式,且单程车票同样与其他线路互不通用。

地铁定期票

编辑

纸质月票,2001年以前,地铁公司发行纸质月票以供通勤使用。月票分为地铁专用月票和地铁公交联合月票。地铁专用月票价格为每月50元,联合月票价格为每月80元。2001年起北京地铁公司冻结新月票的发行,导致地铁月票的黑市价格上涨。

IC卡月票,纸质月票停止发行后,地铁公司发行新的IC卡月票。月票同样分为地铁专用月票和公交地铁联合月票,涨价10元且规定乘车次数。每月乘车次数在限制次数以内使用月票区功能,无需其他费用,每月限乘次数140次,超过次数后需启用储值区功能。月票卡在2007年随5号线开通新票价实行而取消。[參⁠ 285]

电子定期票,是北京地铁于2019年1月20日起试行的定期电子车票,借助于北京地铁“亿通行APP”平台,可无限次乘坐北京地铁除机场线外所有线路。[參⁠ 286]2019年9月26日,大兴机场线开通,“亿通行APP”平台开始面向通勤乘客售卖大兴机场线区间定期电子计次票(仅限当月有效,购买时需录入面部识别信息)。[參⁠ 287]

电子定期票票价表

使用时长

票价

一日

¥20

两日

¥30

三日

¥40

五日

¥70

七日

¥90

大兴机场线区间定期电子计次票票价表

使用区间

20次票

30次票

45次票

草桥~大兴新城

¥180

-

¥360

草桥~大兴机场

¥385

¥470

¥550

免费乘车

编辑

以下乘客可以免费乘坐北京地铁:[參⁠ 288]

现役义务兵凭《中国人民解放军义务兵证》,武警义务兵凭《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义务兵证》。

残疾军人和残疾消防救援人员凭《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

伤残人民警察凭《伤残人民警察证》。

现役消防员凭《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消防员证》。

盲人凭《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或凭背面为红色的北京市《残疾人服务一卡通》,且可向1名陪同人员发放福利票(机场线除外)。

京籍残疾军人、京籍伤残人民警察、京籍军队离休干部、京籍见义勇为人员凭《北京通-民政一卡通优待卡》可以免费乘坐北京地铁(机场线除外)。

离休干部凭《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干部离休荣誉证》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离休干部荣誉证》(机场线除外)。

一名大人可以带一名身高不满1.3米儿童,该儿童免费;带领两名以上身高不满1.3米的儿童,一名儿童免票。

车票媒介

编辑

单程车票

编辑

2011年的IC卡单程车票

1971年1月15日,北京地铁正式启用单程纸质车票。

1987年至2007年10月,北京地铁实行单程换乘车票,每张单程车票上设有票面区及副券区,票面颜色为车票发售站所在线路的代表色。进入对应线路的站台前,须由工作人员撕去对应线路的副券,方可乘车。此外,13号线还曾短暂采用磁介质纸质车票。

2007年10月7日至2008年6月8日,北京地铁采用2元面额的纸质通票。纸质通票保留了副券区,车票主体分别以粉色、黄色、浅蓝色及淡紫色为底色,分别对应1号线/八通线、13号线、2号线及5号线,相较之前的换乘车票印刷更为精美,纸质也更好。

2008年6月9日起,北京地铁停用纸质车票,同时启用新型AFC检票售票系统。乘客可通过自动售票机购票,采用拍卡入闸、插卡出闸方式,出站时车票回收,回收的车票可在车站售票处重新发售。票价仍为全路网实行的单一票价2元。至此,有着38年历史的地铁纸质票退出舞台,结束它的历史使命。值得注意的是,地铁AFC系统将记录乘客进站和出站[參⁠ 289],一般认为这是北京地铁将实施分段计价的序幕[參⁠ 290],但北京地铁实际上是在6年半之后的2014年12月28日才正式实施分段计价。

2019年8月10日以前,北京地铁窗口及自动售票机购票、充值、补票等业务仅支持现金交易;2019年8月10日,北京地铁在55座车站启动非现金支付试点,乘客可以使用支付宝或微信购票、充值、补票;2019年8月31日,全路网开通了微信、支付宝支付服务[參⁠ 291],之后又增加了对云闪付APP支付的支持。

2024年6月起,北京地铁全部人工售票窗口及部分自动售票机增加银联闪付读卡器,支持带闪付功能的银联卡通过非接觸式支付刷卡购票。同月,北京轨道交通正式开通境外银行卡购票业务,全部车站人工窗口配备了支付終端,可使用不带银联标识的境外发行的Visa、万事达、美國運通、大來國際、发现卡、JCB等卡组织实体卡片刷卡购票[參⁠ 292]。

交通卡

编辑

16号线马连洼站进站闸机刷卡区与二维码扫描器,刷卡区于2024年9月13日起加注万事达卡、维萨卡的标识

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

编辑

主条目: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

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是一种非接触式IC卡,持卡可以乘坐所有地铁线路和公交线路。[參⁠ 293]

持卡乘坐地铁的计价方式与现金购票相同,出闸时扣掉相应票款。

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另发行交通联合卡,除增添了卡内余额不足3元(2019年9月16日前为不足10元)无法入闸乘车这一限则之外,其余使用方法和计价方式与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相同。[參⁠ 293]

其他城市交通联合卡

编辑

加入全国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计划并通过北京相关测试的外地交通卡也可在北京地铁使用。

银行卡过闸及自助购票

编辑

2020年11月29日起,北京地铁开始支持银联标准的IC卡(含手机虚拟卡,含境外发行的银联卡)闪付刷卡进出站[參⁠ 294]。

2024年9月13日起,境外发行的万事达卡、维萨卡可在北京地铁使用,乘客可使用该卡过闸及在自动售票机自助购票。后续将推出JCB卡的刷卡过闸服务[參⁠ 295]。2024年12月起,境内发行的全新“中国万事达”银行卡可在北京地铁使用,乘客可使用Mastercard Contactless刷卡过闸及在自动售票机自助购票。

乘车二维码

编辑

亿通行为北京地铁官方的单程票互联网票务客户端,乘客在亿通行注册账号后,可以使用二维码刷闸功能乘坐所有地铁线(包括单独计费的首都机场线、大兴机场线、西郊线、亦庄T1线)及市郊铁路(副中心线、怀密线、通密线;需要录入面部识别信息);乘客也可以通过客户端在线购买除西郊线及市郊铁路以外线路的单程车票,到达选定出发车站后,通过在网络取票机扫描手机上的二维码来获取一张单程票卡[參⁠ 296]。乘坐由大兴机场起降的航班的乘客亦可以在购买机票时选择大兴机场线空轨联运产品,以单程票8折的价格购买大兴机场线草桥站至大兴机场站区间的车票,一些航空公司亦会随机向旅客随赠送大兴机场线空轨联运票。乘客获取空轨联运票后会收到航空公司短信,使用时只需打开短信中的二维码图片链接即可刷码过闸[參⁠ 297]。此外,乘客还可在北京地铁、北京公交、北京一卡通、“北京轨道交通96123”、支付宝、云闪付、呼和浩特地铁“青城地铁”、上海地铁“Metro大都会”、天津地铁、广州地铁等手机应用程序使用北京地铁乘车码。同时,亿通行平台上也售有一日,二日,三日,五日,七日通票。云闪付平台亦时有“U惠车票”等优惠活动。

用户在注册易通行APP时需要填写姓名与身份证号。有乘客擔心個人私隱外泄。相关负责人回應稱「由于日后实行的刷二维码进出站将与个人信用体系挂钩,相关部门要求对乘客信息进行实名认证,也一定会确保乘客信息的安全存放不外泄」[參⁠ 298]。

2017年8月20日,北京轨道交通单程票互联网票务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參⁠ 296]起初用的名字是易通行。于2019年4月29日,更名为亿通行。[參⁠ 299]

2019年12月31日,亿通行、北京公交、北京一卡通APP启动公测招募,各招募两万名用户进行二维码互通公测,参与测试的用户可以在对应APP中同时生成公交码及地铁码用于乘坐地面公交和轨道交通[參⁠ 300]。2020年5月16日,二维码互通正式上线并面向所有用户开放,用户可选择任意一APP进行扫码乘车。2020年8月20日,北京地铁系统增加了对云闪付内生成的轨道交通二维码乘车的支持[參⁠ 301]。

2020年6月5日,北京地铁亿通行与呼和浩特地铁达成协议,两地用户可在对方城市的地铁App中生成乘车码[參⁠ 302]。此后,北京地铁亦分别与上海地铁[參⁠ 303]、天津地铁[參⁠ 304]和广州地铁[參⁠ 305]达成类似协议。

2020年8月30日起,北京地铁可使用中国银联手机app“云闪付”扫码乘车。[參⁠ 306]截至2020年12月2日,北京地铁已全线支持云闪付扫码或无感乘车过闸[參⁠ 307]。

2021年6月28日,亿通行新增NFC功能“亿通行Pay·秒通卡”[參⁠ 308]。

2023年7月12日起,北京地铁可使用国铁“铁路12306APP”扫码乘车,使用前需按照APP内提示开通“铁路e卡通﹣北京地铁”乘车码功能[參⁠ 309]。

車票實名制

编辑

北京地鐵自2022年防疫時期開始實行車票實名制。自2022年5月17日起,部分公交綫路和地鐵車站開始查驗北京健康宝,確認其持有近期核酸檢測證明,方可乘車;乘客可以將北京健康宝實名信息與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及其乘車碼绑定,進站閘機自動調取核酸數據,確認乘車資格。[參⁠ 310][參⁠ 311]經過系統試驗,至6月9日,地鐵全網閘機均啓用「健康寶」自動核驗功能,只有完成綁定的乘客才可以入閘乘車;乘客如持未綁定「健康寶」的票卡,需經人工通道方可進站。乘客如要購買單程票乘車,也需在購票機上識讀身份證件或「健康寶」信息。[參⁠ 312]。

後中國政府宣告「防疫轉段」、於2023年1月結束「乙类甲管」,「北京健康寶」系統也改組為「京通」,結束防疫職責,但北京地鐵實名制購票的制度并未取消[參⁠ 313]。相关部门答問說,“为了在市民乘坐轨道交通时提供优良服务,提升安全防护能力,乘客在轨道交通车站购买单程票时,需提供个人身份信息”,但沒有解释“安全防护”的具体内容。有乘客反映站内自助购票机买票手动输入姓名和身份证号非常困難,攜帶行李時更加不方便,因为仅有一些机场、火车站、换乘点等大站的购票机具备身份证读写录入功能[參⁠ 314]。也有乘客反应,如需使用护照或港澳台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购票只能到人工窗口办理,较为不便[參⁠ 315]。还有乘客担心实名制购票时,输入姓名和身份证号有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自助购票机屏幕反应不灵敏,还会导致客流高峰期间进站乘车困难,耽误出行时间。

至2023年春,部分與鐵路樞紐或旅游景點接駁、客流較大的站點,獲准向上級申請,在特定時段免於實施單程票實名購票。在這些車站的自助设备购票、充值,不再需要輸入實名信息;在大多數其他車站,在自助機購買單程票仍需填寫實名信息,無身份證者需前往人工櫃檯。有北京地鐵的工作人员表示,地铁站可以视情况主动申请取消实名制,取消實名制可以「降低工作人员工作量」[參⁠ 316]。北京地鐵方面答問說,實名制購票在各站實施與否,是根據各車站各時段的現場客流量「動態調整」,不設固定名單[參⁠ 317]。自助購票機現設「自動讀取身份證信息」「京通小程序掃碼授權身份信息」「手動錄入身份證信息」三種選項;其時如果選擇手動輸入,機器僅對身份證號的格式作校驗,并不核驗乘客所輸入姓名與身份證號的真實性,姓名欄只需輸入「111」等字符即可通過。[參⁠ 318]此外,持有异地交通联合卡或銀聯卡的旅客現在可直接刷卡进站乘车,无需額外绑定实名信息。地铁所有的人工售票窗口办卡及充值,都不需要实名认证。

2024年3月20日,中共北京市委機關報《北京日報》刊出報道,指出實名制購票僅在部分車站和時段執行,并可以輕易繞過,缺乏實際效果,并批評該制度給游客帶來不便。[參⁠ 318]報道刊出後,北京地鐵3月23日起全面收緊實名制購票:在自助購票機上「手動錄入身份證信息」時,將聯網核驗姓名與身份證號是否正確對應;所有車站都開始實施實名購票,游客較多的站點不再有豁免權利;向客服中心人工購買單程票時也必須提供身份證信息。[參⁠ 319]

安全

编辑

安全检查

编辑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条例

为了维护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安全,北京地铁于2008年6月29日启动了安全检查。一些乘客需要接受金属探测器的探测,乘客的行李必须接受X光机的检查,还有警犬参与检查。在奥运结束之后,安检的措施被保留下来[參⁠ 320][參⁠ 321]。

北京地铁的安全检查

封站措施

编辑

在人流拥挤时,地铁会进行封站。如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时的天安门西站、天安门东站、前门站[參⁠ 322],而在五一、十一长假期间,天安门前门地区人流压力大时,也会封闭前门站,有时还会额外封闭天安门东、天安门西两站[參⁠ 323][參⁠ 324]。由于农历正月初一去雍和宫祈福的人很多,会对雍和宫站封站[參⁠ 325]。此外,北京站、郝家府站因施工原因[參⁠ 326][參⁠ 327]也曾经封站,木樨地站在每年6月4日附近也会封闭A1、A2出入口[參⁠ 328]。

另外,奥运期间,8号线的奥体中心站一直封闭,到2008年10月10日后才首次对外开放[參⁠ 329]。此后,每当"鸟巢"举行大型活动,奥体中心站也会临时封闭,且8号线可能延长运营时间30分钟[參⁠ 330]。

2020年起,受到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影響,當某段線路處於封控區域中時,該區域內全部車站均會封站。2022年5月,由於北京疫情加重,北京地鐵首次實施大規模封站措施,部分換乘車站則關閉出入口但准許換乘,同時一部分線路則全線停運,此次大規模封站於同年6月解除。

突发事件预防措施

编辑

在韩国发生多次严重的地铁事故(如2003年2月的大邱地铁纵火案)之后,北京地铁改进了紧急安全疏散标志、疏散导流障碍警示标志和消防器材标志等设备以应对突发事件[參⁠ 331]。

屏蔽门和半高式屏蔽门

编辑

5号线的屏蔽门为保证乘客的人身安全,从5号线开始,新建的北京地铁线路设置了屏蔽门或半高式屏蔽门,将乘客与地铁隧道隔开。1号线和2号线由于早期没有屏蔽门,经常发生乘客跳下站台和卧轨的事件[參⁠ 332]。为了乘客的安全,未安装屏蔽门的1号线、2号线、13号线和八通线一期开始加装屏蔽门[參⁠ 201],由于老线站台承载力有限,所有车站均加装半高屏蔽门。13号线和八通线一期的屏蔽门加装工程于2012年8月开始[參⁠ 333],加装工程2013年年底完成,但由于需要调试,直至2015年6月才投入全天运行[參⁠ 334]。而1、2号线的加装工程2016年4月开工[參⁠ 335],其中2号线的加装工程于2017年8月20日完成[參⁠ 336],1号线的加装工程于2017年9月10日完成,但苹果园站因涉及枢纽改造工程暂不投入使用。随着苹果园站于2020年4月18日关闭改造,以及该站6号线和S1线(均预装安全门)于2021年12月31日启用,北京地铁所有运营的线路全部加装了安全门[參⁠ 337]。

限流措施

编辑

由于客流量逐步增大,北京地铁部分车站采取临时限流措施,根据2018年1月北京地铁公布的常态化限流车站情况,北京地铁运营公司常态化限流车站达到73座,京港地铁常态化限流车站数量为23座。北京地铁路网常态化限流车站达96座。城市核心区重点车站早晚高峰均有限流,郊区线路或者末端地铁站大多在早高峰时段限流。[參⁠ 338]

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

编辑

9号线军事博物馆站南站厅内的AED

北京地铁曾发生过多起乘客因心脏疾病而死于心脏性猝死的事件,社会曾广泛呼吁地铁公司在车站内部署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以及时救助心脏病发者,但地铁方面对于各类呼吁及捐助回应消极。[參⁠ 339]2020年9月25日,北京地铁13号线霍营站发生乘客猝死事件,再次引发对北京地铁不配备AED的质疑[參⁠ 340]。2020年10月27日,北京市启动轨道交通车站配置自动体外除颤仪工作,其中京港地铁所辖78座车站已于2021年5月27日全部完成AED配置工作,各车站督导及以上人员也已100%完成急救专业机构培训并取得资格证[參⁠ 341],北京轨道运营也早在2020年12月实现下辖车站AED全覆盖[參⁠ 342]。北京市原计划于2022年底实现所有轨道交通车站AED设备全覆盖[參⁠ 343],但截至2021年10月3日,北京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已在其所辖318座车站全部安装AED,并计划于2021年末实现车站全员具备AED使用资质[參⁠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