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又称七月半,也是民间俗称的“鬼节”,是中华传统节日之一。
中元节作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祀节日之一,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
虽然祭拜在如今看来有一定的迷信成分,但节日中传达出的孝文化是中华儿女一脉相承的宝贵传统文化。
01
中元节的渊源
七月半秋尝祭祖的习俗自古就有,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原本是民间的祭祀祭祖之节日,而非今日之“鬼节”。
这个节日最初的核心是敬祖尽孝,由于中国自古重视祭祀,所以将七月半的此节日当作非常重要的日子。
道教有“三元说”,天官上元赐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故“中元”之名由此而来。
02
放河灯和吃鸭子
经过历史的长河,中元节的习俗也变得多样,“七月半”祭祀之俗,各地也略有差异。
比如山西地区有屠羊赛神的习俗,也有以麦面做儿童形状,名为面人,更有在田埂上挂五色纸的特色。
广东地区的人们会在节日之前买来金银纸衣、元宝等,盛于纸袋中加封,俗称“包袱”,祭拜之后将其焚化;也有入夜之后“烧幽”的习俗。
一般比较普遍的习俗有以下几种:
1
祭祖
民间相信,祖先会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孙,所以需要祭祖。正逢秋收,也正好把丰收的喜悦与祖先分享。
在不同的一些地区,祭祀“菜碗”也颇有讲究,有三碗与五碗、六碗之别。
三碗:公鸡、鱼、肉;五碗:三荤不变,另加两素;六碗:即三荤三素。
2
放河灯
在河中放盏灯,寄托自己的对亲人的思念,这是中元节最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
3
吃鸭
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在七月半吃鸭子,因鸭在水中游,取其河灯普渡祈祷之涵意。也有说法是“鸭”就是“压”,取谐音,吃鸭为了压住“恶灵”。
4
送羊
其实中元节还被称为“送羊节”,尤其华北地区,流行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
这与沉香劈山救母的神话有关,相传二郎神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谊,每年七月十五都送给沉香一只活羊,取姓“杨”的谐音。
后来逐渐在民间也兴起演变成了送一只“面羊”,即用面做成羊状的吃食。
03
节日五大禁忌
1
忌在河边走
老一辈常常告诫,“中元节不要走河边,水属阴,千万注意别沾染了不干净的东西”,其实这是吓唬孩子用的话。
不过处暑过后,天气温差大且多阴雨天,此时河水较为湍急,尤其是比较偏僻的地方,容易出现塌方,所以为了安全,也不要故意走在河边。
2
忌床头挂风铃
风水学中,平日里就不建议大家在床头挂风铃,因为床是供人休养生息的地方,风铃却经常响,这十分影响睡眠质量,对人体健康有影响。
中元节正值农历七月,正是入秋转凉的时候,此时夜晚风会比较大,风铃被吹起的声音会很剧烈,听起来可能有些瘆人,更不适宜挂风铃了。
3
忌夜晚游荡
比较迷信的说法是“七月半地府大门敞开,可能会撞到什么,开始倒霉运”,这是长辈一直代代相传的“告诫”,其实也有一定值得借鉴的。
初秋白天和夜晚的温差非常大,很可能还伴着秋雨,深夜仍在外有夜路可能会寒气入体,容易感冒,尽早回家为妙。
4
忌偷吃祭品
中元节是祭祀的节日,自然会有很多祭品,这些东西千万不可以偷吃,是对逝者的不敬,也是不道义的事情。
不管是七月半还是其他像清明、忌日、春节拜年等,吃给逝者的祭品都是人们比较忌讳的事情。
5
忌入夜晾衣服
此时阴气盛而阳气衰,阴气重的情况下不仅没法晾干衣服,反而会使衣物持续潮湿,甚至发霉。
最好在太阳下山之前就把衣服收起来,否则凉爽潮湿的夜晚就是细菌的滋生地了。
原标题:《中元节的5大禁忌,你了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