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我们无法分辨员工之所以感到满意是出于工作上的满足感,还是因为对工作漠不关心;也无法分辨员工不满意是因为工作上得不到满足,

然而,我们无法分辨员工之所以感到满意是出于工作上的满足感,还是因为对工作漠不关心;也无法分辨员工不满意是因为工作上得不到满足,还是因为希望把工作做得更好。

究竟多高的满意度才能称之为满意,我们也没有固定的衡量标准。如果问员工:“你认为这里是适合工作的好地方吗?”70%的员工回答“是”,这究竟代表“高满意度”“低满意度”,还是有其他意义?而这个问题又代表什么意义?每一位管理者都能以“是”或“否”来回答这个问题吗?我们能衡量公司的具体政策是否有效吗?

如果问:“你觉得在目前的时间规划下,你能够有效率地工作吗?还是常常需要等候零件?”这就是个有意义的问题。“停车位够不够”也是个有意义的问题。

但是“满意”却是无法衡量、没有意义的用语。没有人知道我们试图从满不满意的角度来衡量的事情,有哪些对于我们的行为和绩效有任何影响,以及影响有多大。从激励员工的角度来看,对同事的满意度会比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还重要吗?还是两者都重要?我们其实并不清楚。

但是更重要的是,满意并不是充分的工作动机,只能算消极默许。对公司极度不满的员工可能选择辞职,或即使他留下来,很可能心怀怨恨,处处和公司及主管唱反调。

但是满意的员工又会怎么做呢?毕竟企业一定会要求员工心甘情愿地投入某项工作,必须展现绩效,而不是默许而已。 企业之所以关心满意度的问题,是因为领悟到恐惧不再是员工的工作动机。但是企业不直接面对恐惧不再是工作动机后所制造的问题,反而将焦点转移到员工满意度上。我们需要采取的做法是以追求绩效的内在自我动机,取代由外部施加的恐惧。唯一有效的方法是加强员工的责任感,而非满意度。或者说,企业要做的是成就员工,而不是让员工满意。

我们无法用金钱买到责任感、成就感。金钱上的奖赏和诱因当然很重要,但大半只会带来反效果。对奖金不满会变成负面的工作诱因,削弱员工对绩效的责任感。证据显示,对奖金感到满意未必足以形成正面的工作动机。只有当员工出于其它动机而愿意承担责任时,金钱上的奖赏才能发挥激励作用。当员工已经有意愿要追求更高绩效时,发奖金才能导致更高的产出,否则反而有破坏力。

有些管理者说员工都想承担责任,也有些管理者说员工不想承担责任,避之唯恐不及。其实,员工想不想承担责任根本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企业必须要求员工负起责任。 企业需要看到绩效,既然企业不能再利用恐惧来鞭策员工,只有靠鼓励、诱导,甚至必要时要推动和促使员工负起责任来。

成就员工的有效措施:

慎重安排员工职务,设定高绩效标准,让员工了解情况,拥有管理者的愿景。

1. 慎重安排员工职务

有系统而慎重地持续安排员工到适当的职位上,从来都是激发员工干劲的先决条件。最能有效刺激员工改善工作绩效、带给他工作上的自豪感与成就感的,莫过于分派他高要求的职务。只求过关就好,往往消磨员工的干劲;通过不懈努力和发挥能力,专注于达到最高要求,总是能激发员工的干劲,这并不表示我们不应该鞭策员工工作,相反,我们应该让他们自我鞭策。唯一的办法是提升他们的愿景,把焦点放在更高的目标上。

2. 设定高绩效标准

一般员工的产出标准通常必然都是最低标准,因此不可避免地会误导员工。企业甚至不应该公布这个最低标准(而且超过标准的人甚至还可以获得额外奖赏),以免员工会认为这个标准代表常态。的确,这样做很可能反而对轻易就能“超越标准”的优秀员工产生负面效应。他要么刻意压低产出,以免凸显同事能力不足;要么失去了对管理层的敬意,因为他们居然如此无知,以至于定出这么荒谬的低标准。每当管理层试图提高标准时,他会第一个站出来抱怨。

案例

IBM决定取消通行标准,让员工决定自己的工作标准,是很正确的做法,而结果也证实了这点。IBM的成功显示产业界应该更进一步为员工设定真正的工作目标,而不是设定产出标准。

我们或许应该从员工需要有什么贡献着手,而不是从员工实际上能做什么着手。针对每一个职务,我们都应该有办法说明这个职务对于达成部门、公司的目标应该有什么贡献。因为新技术带来的新工作,必须以目标来取代最低生产标准。要激励员工达成最高绩效,同样重要的是,管理者也必须针对决定员工表现能力的各种管理功能,设定高绩效标准。

为了激励员工获取最佳绩效,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做, 那就是管理层必须对自己的工作绩效提出高标准,因为较好的管理职能是决定员工能否达到最佳绩效的关键。

最打击员工士气的事情莫过于管理者像无头苍蝇般瞎忙时,却让员工闲在那儿无所事事,无论员工表面上多么庆幸可以领薪水不做事,在他们眼中,这充分显现了管理者的无能。妥善拟订进度,让员工随时都有事可做,可不是一件小事;让设备保持在一流状态,勤于保养,或在机器有故障时能立刻修好,也不是小事。最能激励员工绩效的就是把内部管理事务处理得无懈可击,通过这些活动向员工展现管理者的才干和他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也直接反映出管理者的能力和标准。

3.让员工了解情况

要根据目标来衡量绩效,需要有充足的信息。问题不在于员工需要多少信息,而在于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必须让员工了解多少信息。员工必须获得多少信息,才能承担起企业要求他的绩效?还有,应该什么时候获得这些信息?

员工必须有能力控制、衡量和引导自己的表现,应该知道自己的表现如何,而不必等别人来告诉他。有关工作程序和信息流通的规则既适用于管理者,也适用于一般员工。

但是企业也必须设法让员工为后果负责,他应该知道自己的工作和整体有何关联,他也应该知道他对于企业有何贡献,以及通过企业对社会有何贡献。

要提供员工工作所需的信息并不容易,需要新的技术。数字本身通常都有完整的记录,但是要快速把信息传递给员工,就需要借助新工具。如果缺乏信息,员工就没有足够的诱因和方法来提升绩效。

要提供员工关于企业,以及他对于企业有何贡献的信息,就更困难了。传统数据对他而言,大半都毫无意义,尤其是如果信息还是以传统形式呈现,又加上一贯的时间延滞的话,就更加没有意义。不过管理者仍然应该尽量提供信息——不是因为员工要求看到这些数据,而是因为这么做才符合公司最大利益。即使尽了最大的努力,或许还是不可能把信息传递给大多数员工,但是当管理者努力把信息传达给每位员工时,他才有可能接触到在每个工厂、办公室或分店中影响公众意见和态度的人。

4. 拥有管理者的愿景

职务安排、绩效标准和信息是激发员工责任感的条件,但是它们本身并不会提供这个动机。只有当员工拥有管理者的愿景时,也就是说,如果员工能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待企业,认为自己的绩效将影响企业的兴衰存亡,那么他才会承担起达到最高绩效的责任。

今天,许多人经常谈到如何“赋予”员工对工作的自豪感、成就感以及受重视的感觉,但是别人无法“给”你荣誉感、成就感和受重视感。员工不会因为公司总裁在信中称呼他们“亲爱的同仁”而感到更受重视。 自豪感和成就感都必须源自于工作本身,无法衍生自工作以外的事物。员工或许极为珍视公司为了感谢他25年来忠诚的服务而颁发的纪念章,但是只有当纪念章确实象征了他在工作上的实际成就时,员工才会感激公司的安排,否则就只会被看成虚情假意,反而容易招致不满。

当员工确实做了值得骄傲的事情时,他们才会感到骄傲,否则就是不诚实,反而有杀伤力。只有当员工确实有所成就时,他们才会有成就感,也只有当他们承担了重要的任务时,他们才会觉得自己重要。真正的自豪感、成就感和受重视感是奠基于积极、负责地参与有关自己工作和工厂社区管理的决策。

总结:

不是追求让员工满意,而是让员工有成就感。

成就员工的有效措施:

1. 慎重安排员工职务

2. 设定高绩效标准

3. 让员工了解情况

4. 拥有管理者的愿景

德鲁克:

企业应该追求让员工有成就,而不是满意或幸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