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经常喝温酒,自然便诞生了温酒器,据历史考证,温酒器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是为“樽”。直到唐代,李白仍在他的诗中吟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那么什么酒是需要加热的,三国时期的英雄好汉们,普遍喝的都是什么酒呢?
汉朝时期,流行的应为发酵酒(如米酒、黄酒),而非后世蒸馏白酒。汉代酿酒以黍、稻等谷物为原料,采用曲蘖发酵法,酒精度较低(约3-10度),适合温热饮用。
曹操曾在自己的家乡发现一种酿酒之法,是他家乡里一位已故县令家中的家酿酒法,此酿酒法新颖独特,所酿的酒醇厚无比,曹操极为喜爱,还将这种酿酒之法献给了汉献帝,史称"九酝酒法"。
"九酝酒法"成为酿酒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补料发酵法,所以说在酿酒史上也是有曹操的功劳,并且告诉人们,当时的三国英雄时代,普遍流行米酒。
后来,曹操更是写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首千古名唱。
由此可见,汉代盛行温酒习俗,《论衡》有"酿酒于罂,烹肉于鼎,皆欲其气味调得也"的记载。所温的酒水现代也很常见,一般是用黍或大米酿成的酒。这样酿出的酒,酒面上会浮起一层淡绿色的糟沫。文人墨客便把这层糟沫,称为“浮蚁”或“绿蚁”。诗中的“浮蚁”,指的就是酒糟。
罗贯中通过"温酒未凉"的细节描写,既符合历史真实,又强化了关羽"神速斩将"的戏剧张力。这种留白手法使典故更富画面感,让读者自然代入"浊酒一杯,豪气干云"的场景想象。
因此,虽然小说未明确酒名,但结合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可以确定关羽所温之酒当属汉代典型的黍米发酵酒,类似于今天的客家黄酒或关中稠酒。这一细节既承载历史真实,又成就文学经典,成为中华酒文化中极具象征意义的典故。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