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十年前,4G网络还没有全面普及,我们用着5块钱30兆的流量包小心翼翼的和朋友通过QQ互诉相思,夜晚或者清晨,在他/她的空间留下一句“跑堂”;记得十年前,网吧、宽带是我们的主要上网途径,刷着微博、剧集、人人或者贴吧,感受网络便捷;记得十年前,我们用内存卡下载了《发如雪》《开不了口》通过耳机单曲循环;还有......
许许多多关于十年前网络留给我们的记忆,应该是属于一个年代的记忆了吧?转瞬间,咱们的国家已经步入“5G时代”,小小的一部手机基本上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办公、生活、娱乐、支付以及最原始的通话沟通,都能够在指尖快速运转,就像网上戏称的一句话般:你有了充电五分钟的手机,但是你是否还能找到通话两小时的人?
网络带给人们的便捷毋庸置疑,但是网络是否真正让人安心、放心、顺心呢?
根据澎湃新闻报道随着网络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加快迭代,网络传播规律发生深刻变革,网络空间违规失信新旧问题交织叠加,给网络诚信建设带来新的挑战。
首先,由于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网络谣言的传播对网络环境更具破坏力,网络谣言已然成为网络诚信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调查数据结果显示,66.6%的被调查者曾经常遇到过网络谣言,24.7%的被调查者有时遇到网络谣言,6.4%的被调查者很少遇到网络谣言,而仅有2.3%的被调查者从未遇到过网络谣言。
其次,虚假宣传已经成为网络诚信建设需要面对的问题。调查数据结果显示,56.7%的被调查者曾经常遇到过虚假信息,30.6%的被调查者有时遇到虚假信息,9.8%的被调查者很少遇到虚假信息,而仅有2.9%的被调查者从未遇到虚假信息。
再次,我国大部分网民不同程度遭遇过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调查数据结果显示,28.5%的被调查者表示曾经常遭遇个人信息泄露,32.7%的被调查者表示有时遭遇个人信息泄露,24.0%的被调查者很少遭遇个人信息泄露,而仅有14.8%的被调查者从未遭遇过个人信息泄露。
另外,我国大部分网民不同程度遭遇过网络诈骗。数据显示,12.9%的被调查者表示曾经常遭遇过网络诈骗,27.1%的被调查者表示有时遭遇网络诈骗,35.5%的被调查者很少遭遇网络诈骗,而仅有24.5%的被调查者从未遭遇过网络诈骗。
结合上述调查数据显示,我们不难看出,网络在给大家带来便利的基础上,也无形中对一部分“网民”造成了损失。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20年3月28日,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人,学生占比达26.9%。
那么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如何有序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如何良性使用网络,我个人认为是在学生思政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网络健康关系学生心理健康,学生心理健康与学生全面发展又息息相关。
在一部分学生的意识形态中,认为网络是自由且不被束缚的“理想空间”,尤其个别网络平台所提供的匿名、昵称发言交流方式,无形中也是助推对他人进行恶意抨击、诋毁污蔑,进而达到宣泄个人负面情绪的有效途径;甚至于,有一小部分学生在接收到某一讯息时,在未对事件始末进行客观分析、了解的前提下,仅凭个人主观情感便加以传播或刻意渲染。
这种表象的体现,即使勉强归结为个人行为,但又看似合理但实则隐患无穷。毕竟,如果将人比作高等动物,那么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与“群居性”密不可分。我们完全可以将个人比作子集,在这个子集中包含了自己的父母、亲人、朋友,这样的社会关系构成又无形中与其他子集形成交集,进而才能构成“社会圈”的完整集合。
甚至从舆论传播这一广义层面而言,互联网作为曾经的新媒体(媒介)发展至今,经过与手机等终端产品的契合,其自身快速、便捷等特性,已转化成为了信息传递的普遍方式,甚至主要途径。往往在个别人群尚未来得及对信息的真伪进行甄别或相应机构、部门还没来及做出解释的极短时效内,讯息已无限传播或被不断扩大。
这种信息快速传播的“尴尬”,也被一部分“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都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首先我们应该明确“苍蝇”指的就是这一部分“别有用心”的人,那么究竟“蛋”是什么?是事件,还是不明真相的“群众”?
在我认为,蛋就是“群众”,而且还是更为少数的“吃瓜群众”。有一个论题就曾在讨论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即使我们暂且避开这个论题不说,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鸡生蛋是一个过程,蛋孵成鸡也是一个过程。那么所谓被扣上“别有用心”这个帽子的人,是不是可以理解成是运用了“借鸡生蛋”的利己主义手法,进而企图谋求并实现讯息的急速扩大传播呢?相信大家对于答案,此刻已经有了初步的判断。
作为高校学生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与学生“零距离”相处的辅导员或从事学生相关事务管理、服务的人员,我们不能预判学生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出现的言论或是思想上的主观性、片面性甚至错误性,这就等同于“误差不能避免,但要尽可能缩小”道理一样,我们将个人生活感悟与工作相结合、个人成长经验与工作相结合,目的就在于要从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展开良性且正确的思政引导工作,循序渐进地逐渐树立起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要让学生在高速、便捷使用网络媒介的同时,能够有能力有效甄别网络中参差不齐的繁杂信息,尤其错误言论及信息可能造成的不良网络体验或思想误导,进而从思想上引导学生良性上网。
毕竟网络并非法外之地,对于涉世未深的学生而言一定需要谨慎。通过言论德行的互相监督,才能够共创绿色网络新环境。
(编辑:宋昆颖 张小兴)